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时间:2024-05-03 10:16:15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

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三号考生,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自己看时间和效率适当加)

铁树老师面试辅导

一、说教材

本节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第一课时。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通过情景导入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及参与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溶液的形成。

而在学法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溶液的性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任选其一)

导入案例一:用投影展示几种溶液,分别是:红色的眼药水,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淡黄色的橙汁,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无色的氯化钠溶液,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有趣的观察并回答。紧接着投影展示大海的图片,提问:海水是纯净物海水混合物?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海水和这五种液体都是溶液并板书课题。

导入案例二:(【引入】展示修车工人用洗涤剂、汽油洗手,学生感冒,医生给学生输液的小情景,当中的洗涤剂、汽油、输液用药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生活实际引入,以激起学生探究欲,及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板书课题:溶液的形成)

(二)新课讲授

【探究活动一】

在探究活动一中,我将于学生合作进行食盐、蔗糖、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物质溶解于水的操作实验,学生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并进行记录。

我将让学生思考:

1、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吗?

2、为什么这几种物质最终会消失在水中?(并在此再次进行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

在我的提示下,经过小组讨论,总结:构成食盐的微粒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分子中去,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全面观察实验能力,提升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渗透说明物质在溶液中是以分子或者离子形式存在。

通过实验获得四种溶液,让学生根据实验探究并思考:

1.它们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原来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了固体?

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溶液的概念: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而我特别强调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解释均一性、稳定性)(板书)

在此并通过课件展示几个判断题让学生练习,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以下判断题目可以不用说,优秀教师选拔或者职称需要体现: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

3、溶液一定是液体。4、把实验溶液倒掉一半后,原溶液变稀了。)

在讲解溶液概念及特征基础上,提问: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了?

经过讨论总结: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板书】

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

m(溶液)=m(溶剂)+ m(溶质)

V(溶液)≠ V(溶剂)+ V(溶质)(语音强调)

此环节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对比,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验中总结出概念,便于理解。

在此提出这样的疑问: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进入探究活动二,乙醇溶于水

此实验不需要详细解释

药品:酒精、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显色)

仪器:试管。

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记录现象,总结得到: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并进一步强调: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并进一步追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我通过举例说明---气体也可以做溶质,例如碳酸饮料中溶质为二氧化碳气体等。

通过以上实验并总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但如果有水,不管水多还是水少,水是溶剂。

(用水作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

我在此呈现练习进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此内容可以省却,职称类、优秀教师选拔适当加入)

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碘酒、稀硫酸、稀盐酸、石灰水、75%的医用酒精、95ml酒精和5ml水、95ml汽油和5ml植物油。

通过及时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寻找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在此全面总结:

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此处隐藏5401个字……,了解学情

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

②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三、依据学情,确定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模式,结合情景教学,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对于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参与课堂。实验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分析归纳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四、合作交流,设计过程:

1.整体设计思路:教材中以海水引入课题,而溶液形成中的微观过程较难理解,所以我以一粒小小“水分子”的自述形式连接整个课题,通过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方知人间生疏理解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通过明辨人间真假,区分乳浊液和溶液,通过感知人间冷暖学习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最后通过用途来体悟人生真谛。

2.根据我校的“一线五环”教学模式,结合化学教学的特点,我采用“导—学—探—练”的模式。教学流程如下:

【情境导入】

(音频)水分子的自述:我是一粒小小的水分子,我和我的同伴们构成了无色无味、澄清透明的水,我们经过河流、湖泊,汇入大海,初次识得人间五味,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番。

【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本26到28页:

1. 什么是溶液,溶质和溶剂?

2. 常见的溶剂有哪些?

3. 酒精能溶于水吗?

4. 思考:水里面可以溶解多种物质吗?

【实验探究一】

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

1. 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两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半药匙蔗糖和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微观动画)

水分子旁白:水分子和足堂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蔗糖溶液,所以我们也变甜了。水分子和钠离子氯离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食盐溶液,所以我们是咸的。

(2)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3)建立溶液的概念。

【转折】

水分子旁白:因为我们水能溶解许多溶质,所以我们水就是溶剂了,但是我们居然遇到了人生难以攻克的“家伙”——方知人间生疏。

【实验探究二】

探究溶解能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蒸馏水,震荡,观察现象。

2.教师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汽油,震荡,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

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所以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与溶剂和溶质有关。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作溶剂。

【实验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酒精与水能无限制的混溶。

【归纳小结】

溶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

液体与液体也可以形成溶液: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情景转折】

生活小实验:小南在帮妈妈做家务时将植物油滴到了衣服上,你能帮他清洗吗?用我们水来洗,用洗衣粉洗,用洗涤剂洗,用汽油洗?你觉得哪些方法适用呢?

【小组合作】

预习课本30页,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合适的方法,并说明原因。

【点拨指导】

洗涤剂也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乳化后形成的细小液滴能随水流走。而洗衣粉和洗涤剂都具有乳化功能,所以能洗掉油污。但同时,汽油也能溶解油污,你记住了吗?

水分子旁白:原来乳浊液并不是溶液,我们要明辨人间真假。

【分组实验】

预习29页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根据所用的实验器材,确定实验装置。然后分三大组进行实验:

一二组:氯化钠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三四组:硝酸氨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五六组:氢氧化钠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实验指导】

在烧杯中分别加入20ml蒸馏水,测量初始温度,然后分别加入一小药匙氯化钠,硝酸氨或氢氧化钠,搅拌溶解,然后再一次测量温度,比较温度变化情况。

水分子旁白: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原来人生有冷暖。

【课堂小结】

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水分子旁白:我们身边的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用途,经历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我们终悟人生真谛。

【堂清检测】

【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贯穿了我的整个课堂,所以我给板书设计制定的原则是:简洁直观,突出重点。

溶液的形成

一、 溶液:定义

特征:

组成

二、 乳浊液,乳化现象

三、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五、反思评价

本节课我根据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完成教学设计,以水分子的自述连接“三个活动探究,一个生活小难题”,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整个教学过程以 “学生发展”为本,力求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

但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分工要明确,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尽量避免任务的缺失。在课前要有具体的小组评价办法,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避免学生的无目的性。在习题训练过程中应紧抓知识的落实情况,避免有的学生滥竽充数。这三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设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